附件2:
省級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實施方案編制大綱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
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組
二〇一七年十月
前 言
2016年,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和拉尼娜現象先后影響,我國洪澇災害呈現多年少有的南北并發、多地齊發態勢,一些流域和地區洪澇災害嚴重。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的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組織編制了《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和城市排水防澇補短板行動方案》。2016年12月,國務院第15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和城市排水防澇補短板行動方案》,明確了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的總體要求、建設重點、實施進度安排、建立完善長效機制和保障措施等內容。為進一步細化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目標任務,在與《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及相關水利規劃銜接基礎上,2017年5月,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組織編制了《加快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水規計〔2017〕182號),其中一項重要建設內容是開展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加快補齊短板,提升防汛抗洪和防災減災能力。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要指示和對洪澇災害防治工作提出的要求,盡快實現規劃目標,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2018年至2020年適當開展農村基層洪澇災害調查評價,實施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持續開展群測群防體系建設,以不斷完善洪澇災害防御體系,提高綜合防御水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各省根據三部委《加快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和本編制大綱的體例格式、內容、技術路線和深度要求,結合本省實際,統一組織編制省級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建設任務,匡算投資規模,落實建設資金,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封面格式:
XX省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實施方案
(編制單位)
年 月
一、項目背景
概要敘述本省自然地理、氣象水文、社會經濟、歷史洪澇災害等基本情況。
簡要敘述分析本省近年來農村基層防汛搶險救災、尤其是防汛監測預報預警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薄弱環節,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項目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項目備案情況等。
二、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的決策部署,按照新時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新理念、新要求,針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中暴露出的瓶頸短板和薄弱環節,以防洪排澇薄弱地區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治理,開展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農村基層實際的雨情、水情、汛情預報預警體系和群測群防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防汛搶險救災預警能力,推進農村基層防洪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各省可根據本省實際,細化完善、有針對性地提出本省項目建設目標。
(二)范圍和依據
根據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關于印發<加快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水規計〔2017〕182號)要求、相關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以及各省份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實際備案情況,在23個?。ㄗ灾螀^、直轄市)以及大連、廈門的543個縣(市、區,以下全部稱縣),實施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明確本省項目建設備案縣數、名單及相關建設依據。
(三)任務
按照“全面覆蓋、突出重點、合理配置”的原則,在23個?。ㄗ灾螀^、直轄市)以及大連、廈門的543個縣,實施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完善符合基層實際的雨水情監測系統、預報預警系統,建立群測群防體系,使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基本覆蓋有防洪任務的縣。
建設內容主要有洪澇災害調查評價,自動雨量站和自動水位站補充完善,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包括縣級到鄉鎮的視頻會商系統延伸等),配置監測預警設備(包括簡易水位報警器、預警廣播、簡易雨量報警器、手搖報警器、銅鑼等),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包括責任制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各級洪澇災害防御預案,基層防汛責任人業務培訓、宣傳和演練),結合本地實際,配置縣鄉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提升防汛應對能力。
實施方案應附各項目縣行政區劃圖和現有監測站點分布圖(A4圖幅)。
(1)
三、建設內容
(一)調查評價
在縣域范圍內,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單位調查易受外洪影響和低洼易澇威脅的村落分布及基本情況,評價洪澇災害威脅程度,科學劃定危險區,分別確定預警指標和閾值,為及時準確發布預警信息、安全轉移人員提供基礎支撐,并將調查評價成果逐級匯總到國家、省、市、縣級監測預警平臺。洪澇調查與分析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技術路線可參照《山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技術要求》等相關技術文件,并結合實際進行適當調整。
各省應明確各年度調查評價縣安排的原則,統計各縣基本情況,概述調查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方式。
1、調查評價工作底圖
根據山洪災害調查評價的工作經驗,洪澇災害調查評價統一采用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底圖制作的技術標準和成果,各省也可采用精度更高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衛星遙感影像。
2、洪澇災害調查
根據各地洪澇災害現狀和實際工作需求,進行洪澇災害基本情況調查,主要內容包括:
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山洪災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洪水風險圖編制等有關資料,開展內業資料的處理分析和現場調查,收集處理水文氣象資料。
低洼易澇區調查:調查各自然村落、行政村的基本情況和位置分布,調查受內澇威脅的區域(如歷史淹沒范圍內的居民區)和歷史災害情況、淹沒范圍和水深及防治現狀等。
外洪威脅區調查:調查各自然村落、行政村的基本情況和位置分布,調查受外洪威脅的區域(如歷史淹沒范圍內的居民區)和歷史災害情況、淹沒范圍和水深及防治現狀、現狀防洪標準、災害類型等,必要時對受外洪災害威脅的沿河村落河道控制斷面進行測量。
調查成果需滿足危險區劃定、現狀防洪能力評價、預警指標分析等要求,為洪澇災害分析評價提供依據。
3、洪澇災害分析評價
針對易受外洪影響、低洼易澇等易災村落,在現場調查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洪澇災害防治區暴雨洪水特性和社會經濟情況,研究歷史洪澇災害情況,綜合分析評價防治區自然村落、行政村和鄉鎮的防洪現狀,劃定洪澇災害危險區,確定雨量、水位預警指標和閾值等。為洪澇災害預警、預案編制、人員轉移、臨時安置、防災意識普及、群測群防等工作進一步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4、調查評價數據審核匯集
各省洪澇災害調查評價數據和成果應采用統一的工作底圖和數據庫標準,將調查評價成果逐級匯總到國家、省、市、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平臺共用。
5、調查評價業務培訓
省級要統一組織開展調查評價業務培訓,制定具體的培訓方案(包括培訓次數和人次),確定培訓規模和主要內容。
(二)自動監測系統
根據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的需求,完善符合基層實際的雨情、水情、汛情監測系統,在共享水文、氣象和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已建自動監測站點基礎上,優化自動監測預警站網布局,補充監測預警站點。嚴格遵照相關水文規范和技術要求,統一通信規約、報汛制度,保證穩定性和可靠性,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
確定本項目新建站點數量、技術方案,提出主要設備選型、技術指標和單價。
1、自動雨量站
在共享水文、氣象和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已建自動雨量監測站點基礎上,根據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的需求規劃新建自動雨量監測站點。
2、自動水位站
在共享水文和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已建自動水位監測站點基礎上,在洪水易發河段和低洼易澇區規劃建設自動水位站。
3、圖像視頻站點
在受洪澇災害影響較大的重點鄉鎮和村落、重要庫塘堰壩等重點部位,適當部署圖像(視頻)監測站,實現信息共享。
(三)預警設施設備
在受洪澇威脅的鄉鎮、行政村、自然村配備必要的預警設施設備,包括簡易水位報警器、無線預警廣播、簡易雨量報警器、手搖報警器、銅鑼等,確保預警信息入戶、到人,明確主要設備選型、技術指標和單價。
(四)監測預警平臺
加強監測預警平臺的頂層設計和底層架構設計,在鞏固完善現有農村基層防汛行政管理體制和責任制體系基礎上,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同步統籌規劃省級和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和互連互通,建設必要的硬件、網絡和軟件環境,開發部署預報預警軟件系統,建立縣級到鄉鎮的計算機網絡、視頻會商系統,完善基層防汛應急會商環境,實現省市縣重點地區到鄉鎮監測預警信息互聯互通,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防汛協作提供技術手段。參照《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設計導則》《省、地市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系統技術要求》和《2016年省級數據同步共享系統試點建設指導意見》進行實施方案編制。
(五)群測群防體系
參考《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指導意見》(辦汛一〔2015〕13號)的要求,持續、規范、長效組織開展農村基層防汛群測群防體系建設,不斷增強基層群眾的主動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1、責任制體系完善
按照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縣包鄉、鄉包村、村包組、組包戶、干部黨員包群眾的“包保”責任制體系,并與已有的社區管理體系相結合,實現網格化管理。指導洪澇災害威脅區內的學校、景區、工礦企業等單位落實洪澇災害防御責任,與當地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建立緊密聯系和溝通,確保信息暢通。
2、預案編制和修訂
參考《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導則》(SL666-2014)的要求,編制縣、鄉(鎮)、村基層防汛預案,并根據調查評價成果及區域內相關情況變化及時修訂。
3、持續開展宣傳、培訓、演練
統一制作農村基層防汛宣傳材料、標識標志、演練腳本、縣鄉村預案模板。以縣為單元,每年開展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重點區域每年組織鄉(鎮)舉辦農村基層防汛防御綜合演練,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移動終端等媒體,采用科普讀物、宣傳欄、宣傳冊、掛圖及明白卡、有條件地區可結合多媒體影像資料、場景模擬游戲等多種方式,持續宣傳農村基層防汛防御常識,舉辦基層干部群眾農村基層防汛防御常識培訓。
(六)應急救援保障
省級統一確定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標準配置,明確技術參數和配置數量,在項目縣和重點鄉鎮配置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強化基層救災手段,提高基層應急救援能力。
(七)其他
各省有建設需求,符合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項目要求,但未列入本大綱的建設內容項目可酌情列入。
表3-1 XX?。ㄗ灾螀^、直轄市)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任務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單位 |
數量 |
(一) |
調查評價 |
|
|
1 |
調查評價工作底圖 |
km2 |
|
2 |
洪澇災害調查 |
村 |
|
3 |
洪澇災害分析評價 |
村 |
|
4 |
調查評價數據審核匯集 |
縣 |
|
5 |
調查評價業務培訓 |
人天 |
|
(二) |
自動監測系統 |
|
|
1 |
自動雨量站 |
個 |
|
2 |
自動水位站 |
個 |
|
3 |
圖像監測站點 |
個 |
|
4 |
視頻監測站點 |
個 |
|
(三) |
預警設施設備 |
|
|
1 |
簡易水位報警器 |
個 |
|
2 |
無線預警廣播 |
套 |
|
3 |
簡易雨量報警器 |
個 |
|
4 |
手搖報警器、銅鑼等 |
套 |
|
(四) |
監測預警平臺 |
|
|
1 |
監測預警平臺 |
縣 |
|
2 |
監測預警平臺延伸到鄉鎮 |
鄉鎮 |
|
(五) |
群測群防體系 |
|
|
1 |
預案 |
個 |
|
2 |
演練 |
場 |
|
3 |
培訓 |
人天 |
|
4 |
宣傳 |
項 |
|
(六) |
應急救援保障 |
|
|
4 |
縣級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 |
縣 |
|
5 |
鄉鎮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 |
鄉鎮 |
|
(七) |
其他 |
|
|
|
...... |
|
|
四、投資概算
根據近年各省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情況,按照2017年第三季度的價格水平,根據財政部《中央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財預〔2007〕38號)以及其它預算編制規定,結合項目總體建設目標和具體建設任務,確定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概算投資。
(一)概算依據
(1)國家發改委《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2007〕(55號令)》
(2)《水利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水總〔2014〕429號)
(3)《水利工程概算補充定額(水文設施工程專項)》(水總〔2006〕140號)
(4)《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額》(水總〔2002〕116號)
(5)《水利水電設備安裝工程概算定額》(水建管〔1999〕523號)
(6)《工程勘察設計費管理規定》(計價格〔2002〕10號)
(7)《建設工程監理與相關服務收費管理規定》(發改價格〔2007〕670號)
(二)概算說明
根據實施方案確定的項目建設內容,在項目工程量測算的基礎上,按照水利工程、信息化工程和軟件工程等相關概算編制辦法,結合綜合指標估算,確定項目概算。
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概算依據主要參考2017年相關產品價格水平,參考各地2010-2017年山洪災害防治建設實際綜合確定。
其他費用,按項目投資的5.5%考慮,包括設計費、監理費和項目建設管理費。
表4-1 XX?。ㄗ灾螀^、直轄市)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投資概算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項目名稱 |
單位 |
數量 |
單價 |
投資 |
合計 |
|
|
|
|
(一) |
調查評價 |
|
|
|
|
1 |
調查評價工作底圖 |
km2 |
|
|
|
2 |
洪澇災害調查 |
村 |
|
|
|
3 |
洪澇災害分析評價 |
村 |
|
|
|
4 |
調查評價數據審核匯集 |
縣 |
|
|
|
5 |
調查評價業務培訓 |
人天 |
|
|
|
(二) |
自動監測系統 |
|
|
|
|
1 |
自動雨量站 |
個 |
|
|
|
2 |
自動水位站 |
個 |
|
|
|
3 |
圖像監測站點 |
個 |
|
|
|
4 |
視頻監測站點 |
個 |
|
|
|
(三) |
預警設施設備 |
|
|
|
|
1 |
簡易水位報警器 |
個 |
|
|
|
2 |
無線預警廣播 |
套 |
|
|
|
3 |
簡易雨量報警器 |
個 |
|
|
|
4 |
手搖報警器、銅鑼等 |
套 |
|
|
|
(四) |
監測預警平臺 |
|
|
|
|
1 |
監測預警平臺 |
縣 |
|
|
|
2 |
監測預警平臺延伸到鄉鎮 |
鄉鎮 |
|
|
|
(五) |
群測群防體系 |
|
|
|
|
1 |
預案 |
個 |
|
|
|
2 |
演練 |
場 |
|
|
|
3 |
培訓 |
人天 |
|
|
|
4 |
宣傳 |
項 |
|
|
|
(六) |
應急救援保障 |
|
|
|
|
4 |
縣級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 |
縣 |
|
|
|
5 |
鄉鎮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 |
鄉鎮 |
|
|
|
(七) |
其他 |
|
|
|
|
|
...... |
|
|
|
|
(八) |
其他費用 |
|
|
|
|
注:各縣在表4-1的建設任務分項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投資,填寫附表6-X。
表4-2 XX?。ㄗ灾螀^、直轄市)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年度投資計劃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項目名稱 |
投資 |
三年合計 |
年度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總計 |
中央 |
地方 |
小計 |
中央 |
地方 |
小計 |
中央 |
地方 |
小計 |
中央 |
地方 |
|
年度小計 |
|
|
|
|
|
|
|
|
|
|
|
|
(一) |
調查評價 |
|
|
|
|
|
|
|
|
|
|
|
|
(二) |
自動監測系統 |
|
|
|
|
|
|
|
|
|
|
|
|
(三) |
預警設施設備 |
|
|
|
|
|
|
|
|
|
|
|
|
(四) |
監測預警平臺 |
|
|
|
|
|
|
|
|
|
|
|
|
(五) |
群測群防體系 |
|
|
|
|
|
|
|
|
|
|
|
|
(六) |
應急救援保障 |
|
|
|
|
|
|
|
|
|
|
|
|
(七) |
其他 |
|
|
|
|
|
|
|
|
|
|
|
|
(八) |
其他費用 |
|
|
|
|
|
|
|
|
|
|
|
|
五、項目建設管理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加強對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的監督管理。各省、市、縣依托現有單位成立相應的建設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的項目建設管理和組織實施,協調處理有關項目建設中的重要問題。
加強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項目建設管理,項目建設管理,項目驗收和運行管理等參照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水汛〔2014〕80號)有關要求執行。
項目實施期間,考慮各省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近年來洪澇災害情況、項目建設進度和建設管理情況等,根據中央建設資金預算額度,合理安排各省年度項目建設任務。
六、資金落實
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關系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是極其重要的民生工程,除中央資金重點支持外,各級政府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地方建設資金,保障建設順利實施。群測群防體系、應急救援保障和其他項目建設經費由地方建設資金安排。
七、項目運行管理
為保障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的可持續運行,提高基層水利信息化水平和防汛抗旱決策指揮能力,各級要加強監測預警系統保障,有計劃地進行資源整合,逐步實現監測預警系統集約集中管理,完善運行維護管理制度,強化人員技術培訓,有序探索推動向社會購買服務管理模式,提高各級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水平,可持續性地統籌解決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運行維護、系統更新等問題。
八、效益分析
“十三五”時期通過項目實施,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將初步建成并投入運行,基層防汛預報預警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預計產生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對于支撐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附表1 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縣基本情況表
序號 |
縣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基本情況 |
低洼易澇區基本情況 |
外洪威脅區基本情況 |
總面積
(km2) |
總人口(人) |
鄉鎮總數(個) |
行政村總數(個) |
自然村總數(個) |
行政村數(個) |
自然村數(個) |
人口
(人) |
企事業單位數(個) |
行政村數(個) |
自然村數(個) |
人口
(人) |
企事業單位數(個) |
全省合計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附表2 現有自動監測站點基本情況表
序號 |
行政區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自動雨量站(個) |
自動水位站(個) |
圖像監測站(個) |
視頻監測站(個) |
備注 |
本省合計 |
|
|
|
|
|
|
1 |
××縣 |
|
|
|
|
|
|
2 |
××縣 |
|
|
|
|
|
|
3 |
××縣 |
|
|
|
|
|
|
|
...... |
|
|
|
|
|
|
附表3 新建自動監測站點分縣匯總表
序號 |
行政區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自動雨量站(個) |
自動水位站(個) |
圖像監測站(個) |
視頻監測站(個) |
備注 |
本省合計 |
|
|
|
|
|
|
1 |
××縣 |
|
|
|
|
|
|
2 |
××縣 |
|
|
|
|
|
|
3 |
××縣 |
|
|
|
|
|
|
|
...... |
|
|
|
|
|
|
附表4 新建預警設施設備分縣匯總表
序號 |
行政區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簡易水位(報警)站(個) |
無線預警廣播
(套) |
簡易雨量報警器
(個) |
手搖報警器、銅鑼
(套) |
其他預警設備 |
備注 |
名稱 |
數量 |
本省合計 |
|
|
|
|
|
|
|
|
1 |
××縣 |
|
|
|
|
|
|
|
|
2 |
××縣 |
|
|
|
|
|
|
|
|
3 |
××縣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5 群測群防及應急救援保障分縣匯總表
序號 |
行政區
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縣級
預案(個) |
鄉鎮
預案(個) |
村級
預案(個) |
宣傳 |
培訓
(人次) |
演練
(人次) |
應急救援工具
和設備 |
科普讀物(冊) |
宣傳欄
(塊) |
掛圖
(張) |
明白卡
(張) |
宣傳手冊(冊) |
其他
(項) |
縣級
(個) |
鄉鎮
(個) |
本省合計 |
|
|
|
|
|
|
|
|
|
|
|
|
|
|
1 |
××縣 |
|
|
|
|
|
|
|
|
|
|
|
|
|
|
2 |
××縣 |
|
|
|
|
|
|
|
|
|
|
|
|
|
|
3 |
××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6-X ××縣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投資概算表
單位:萬元
序號 |
項目名稱 |
單位 |
數量 |
單價 |
投資 |
|
合計 |
|
|
|
|
(一) |
調查評價 |
|
|
|
|
1 |
調查評價工作底圖 |
km2 |
|
|
|
2 |
洪澇災害調查 |
村 |
|
|
|
3 |
洪澇災害分析評價 |
村 |
|
|
|
4 |
調查評價數據審核匯集 |
縣 |
|
|
|
5 |
調查評價業務培訓 |
人天 |
|
|
|
(二) |
自動監測系統 |
|
|
|
|
1 |
自動雨量站 |
個 |
|
|
|
2 |
自動水位站 |
個 |
|
|
|
3 |
圖像監測站點 |
個 |
|
|
|
4 |
視頻監測站點 |
個 |
|
|
|
(三) |
預警設施設備 |
|
|
|
|
1 |
簡易水位報警器 |
個 |
|
|
|
2 |
無線預警廣播 |
套 |
|
|
|
3 |
簡易雨量報警器 |
個 |
|
|
|
4 |
手搖報警器、銅鑼等 |
套 |
|
|
|
(四) |
監測預警平臺 |
|
|
|
|
1 |
監測預警平臺 |
縣 |
|
|
|
2 |
監測預警平臺延伸到鄉鎮 |
鄉鎮 |
|
|
|
(五) |
群測群防體系 |
|
|
|
|
1 |
預案 |
個 |
|
|
|
2 |
演練 |
人次 |
|
|
|
3 |
培訓 |
人天 |
|
|
|
4 |
宣傳 |
項 |
|
|
|
(六) |
應急救援保障 |
|
|
|
|
4 |
縣級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 |
縣 |
|
|
|
5 |
鄉鎮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 |
鄉鎮 |
|
|
|
(七) |
其他 |
|
|
|
|
|
...... |
|
|
|
|
(八) |
其他費用 |
|
|
|
|